一周城市生活 | “十二公民”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2年12月3日,艺术家刘伟伟以陪审团的方式,在上海组织了一场有裁决性质的讨论会。陪审团由社区实验室召集的十二位背景各异、素不相识的上海市民组成,他们讨论和裁决了刘伟伟的弟弟刘某是否要执行先前发起的有关出国移民的受到干扰的投票结果。这次项目借用陪审的形式将私人事务置于公共语境,呈现了公众如何共同面对一个同时具有个体性和普遍性的事件。本周,我们邀请到专注于社会实践艺术策展的社区实验室,带大家一起回顾这场特别的讨论会。
本期主持:Jady Liu
近期回顾
《澳大利亚:陪审团》——一场关于公众议事和平等对话的实验
艺术项目《澳大利亚:陪审团》缘起于一场被人为扰乱的公开投票。2017年,艺术家刘伟伟启动了长期项目“澳大利亚”,围绕其弟弟刘某是否出国移民的念头,展开了一系列社会艺术试验。刘某在私人事务中遇到困境,这些困境看似是个体的,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性。2018年,他们共同决定将移民的判断,置于社会领域,将个人抉择权交给了公共决断,他们发布消息,并通过拉票演说和公共投票的方式,来决定刘某是否出国移民。那次投票持续一个月,设有“移民澳大利亚”与“留在中国生活”两个选项,然而在投票进程中途明确出现了人为的干扰,最终“留在中国生活”的票数居多并胜出。面对这一投票结果,刘某对程序问题产生了怀疑,“结果是否应执行”成为了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
于是,四年后,刘伟伟和他弟弟决定通过模拟陪审团制度,再次将权利交予公众评议,并与社区实验室合作,在上海召集了一次十二人陪审团,就个案与公共层面的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问题,对出国事件做进一步讨论和裁决。
陪审制,即公民参与案件审理和裁定的制度。该项制度是公民享有的权利与义务,也是普通人参与公共事务的基础方式之一。在普通法系下的法庭上,被告人是否有罪,甚至是关乎性命的决定,都掌握在几位彼此之间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手上。陪审员们必须通过讨论,取得对案件裁决的共识,并在法庭上宣布结果。此次模拟陪审团项目分为陪审员面试、庭审和陪审员会议三个阶段,陪审员的招募、筛选到组建及最后讨论裁决,都参照了普通法系下陪审团制度的部分方式与程序来完成。
11月29日陪审员面试现场
在将近一周的招募后,社区实验室收到二十余份申请报名,报名者身份与年龄的多样性令人惊喜。尽管参与者对自己将要做出裁决的事件一无所知,但来自各行各业、体制内外的人,从商界人员、实习律师、公益人士、国企工作者、艺术从业者到在校学生和已退休人员,都抱着对陪审团制度和公共讨论的极大热情参与到本次项目中。为了保证筛选的中立性并基于利益回避原则,11月29日至30日,我们邀请艺术家欧飞鸿与律师田雨时,主持完成为期两天的陪审员筛选面试。
陪审员面试这一程序在普遍法系统中叫 “voir dire”,意思为说真话,公诉人和双方当事人律师基于中立的原则筛选案件陪审员。这次面试,在两位筛选员细心、认真并极具洞察力的提问下,两天的对话适时地捕捉到了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中,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的处境、思考和精神面貌。参与者都是居住在上海的普通市民,其多样的年龄层、职业背景以及观点的差异,体现了公众对于共同参与一个公共与私人事务交织的讨论及裁决的兴趣与信心,并最终组成了一个身份多元化的十二人陪审团。
12月3日上午和下午,此次“庭审”和“陪审会议”分别展开。我们邀请来自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的黄佳德律师和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的杜华程律师,在此次庭审中担任当事人结果执行与否的代理人。在近两个半小时的紧张庭审中,当事人刘某首先向陪审团介绍了2018年的投票事件和矛盾的关键点,陈述了自己四年前和四年后的个人生活状况与处境变化,后由两位律师作为刘某的代理人对其两方面分裂式的想法进行了辩护,最终由当事人再次向陪审团明确提出请求裁决的事件。
庭审主持人,社区实验室的策展人张涵露宣读庭审流程
12月3日庭审现场
当事人刘某向陪审团做个人陈述
十二人陪审团了解事件经过
在短暂的午间休息后,这十二名互不相识的普通上海市民,进入陪审室展开了长达四个小时的陪审团会议。陪审团会议采取闭门投票和对话的形式,就当事人请求裁决的事件,即刘某是否应执行2018年的投票结果,进行激烈的讨论。陪审员们从各个层面,对这件充满模糊性和灰色地带的个体事件抽丝剥茧,争论跌宕起伏,话题不断流转,讨论的焦点从司法的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延伸到关涉个体的家庭、性别和亲密关系;继而涵盖到更为宏大的社会家国关系,又转向对知识权力的讨论,对刘伟伟作为艺术家,和他作为技术工人的弟弟之间权力不对等的质疑等。
虽然会议曾一度达到平票的局面,半数人认为依据公开承诺的原则,刘某应该执行2018年的投票结果;而另外半数人则认为四年前的投票存在的人为干扰,并不在当事人的预料之中,所以对于不公正的投票结果刘某不应执行,并指出应将决定命运的权利解绑给个体。
在最后的10分钟,有人建议由“一号陪审员”(陪审团中投票选出的一位主持协调讨论的代表)向场外主持人申请,调取“关键证据”,这则关键证据是2018年投票事件的详细规则,公示在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中。陪审团在这则证据进行审视后,最终以八票对四票,无法达成一致的结果结束。而按照法律程序,一致的意见,也就是12;0的表决结果,才会被法庭采纳。
会议结束后,一名陪审团代表向当事人刘某当庭宣布陪审团无法达成一致的结果。迫于时间的限制,此次公民议事的实验虽以“僵局”暂时收场(不同陪审团制度判定“僵局”的标准不同),但其作为一个艺术项目或许已经充分证明了社会公民进行公众议事和平等对话的能力。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刻,自发自治的组织与判断能力,仍然是健康社会发展的核心所在。
12月3日下午的陪审团会议现场
陪审团会议是一种什么样的讨论?当你需要对一件会真实影响到另一个个体生命,或者生活轨迹的事情表达观点、说服他人共同决策,甚至做出有罪/无罪的裁决时,你会作出何种反应,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活动结束后,社区实验室对其中一位陪审员进行了简单的回访。Ta认为陪审团和她以往参与过的任何线上、线下的讨论都有所不同,它所聚集的是一群“意见可能不完全相左,但是背后思维逻辑可能非常不相同的人”。
这名陪审员认为陪审团会议并不像辩论那样强调说服的技巧,也不是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为达成“各自价值最大化”的商业谈判。Ta认为此次会议更像是有关价值判断的观点争锋。“……现场其他陪审员会认为这是一个艺术项目,他最终做的决定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只需要做价值判断即可,比如说刘某应不应该执行结果,而不是陪审团结果真实会产生什么影响。”Ta评论到,由于这个事件不是涉及到犯罪的真实案件,讨论还是“和实际上到了法庭上是有所不同。我为什么一直坚持我的立场,也是把这当作是真的会影响到现实的决定。大家到后来达成了共识,我们做的决定的并不是他要不要出国,我们不能帮他做这个决定,他出不出国是他的个人自由。”
这次项目借用普通法系陪审团制度的形式,围绕刘某投票事件的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问题,这不仅是一次对另一种司法制度的模拟和实践,更是对重回公共讨论、连接个体与公共的可能性的一次试验。近年来,社会与舆论环境中的对立、冲突与撕裂日益明显。面对可能即将回归的日常生活,我们要问的是:我们是否还有包容异见、重新打开理性对话、共同议事的能力?在无力感的长时间笼罩下,我们是否还有能力从“个人”这一最小单位的民主实践中找到力量?当我们手握权力并时时关涉他人命运或自由时,能否可以在感性的共情与理性的公正之间找到平衡?尽管“僵局”意味着陪审团最终未能做出一致的裁决,但此次的未竟结果,以及这次陪审团作为一次对公众议事和平等对话的练习,为很多事情的持续讨论留下了开放的空间。
陪审会议结束后,十二人陪审团向当事人宣布裁决并合影留念
文/图 社区实验室+刘伟伟。
《澳大利亚:陪审团》为艺术家刘伟伟的作品,由社区实验室(张涵露、林可诗)协调完成。项目感谢SNAP艺术空间和雷电所为本次活动提供的场地支持。
本周主题推荐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篇
书|Citizenship
作者对“公民”这一主题进行了批判性的介绍,描述了公民身份是什么、它包含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在世界上的作用是如何变化的。他研究了这个概念的四个关键要素:地位、权利、职责和政治。
影丨《十二怒汉》
在1957年由悉尼·卢曼特执导的《十二怒汉》是探讨美国陪审员制度和法律正义的经典作。
影|《十二公民》
本片根据经典影片《十二怒汉》改编。某高校模拟法庭,正就社会上不久前发生的一起真实案件展开辩论。休庭期间,12名陪审员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展开讨论,他们必须在一个小时内得出结论,而且需要全票通过嫌疑人是否有罪。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背景。大家普遍希望尽快敷衍了事,谁知第一轮投票过后,只有8号陪审员认为嫌疑人无罪。有的人暴跳如雷、有的人奚落戏谑、有的人摇摆不定、有的则固执己见。这是一场关于良心和道义的鏖战……
线下活动推荐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篇
上海·展览|《回溯与重塑》——18位艺术家的实践与并置
详情: 榕异美术馆
上海·展览丨从城市到荒野——生物多样性主题展
详情: 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展览丨月光 Clair de Lun
上海·展览丨facade 外观——摄影艺术展
详情: NUHart
上海·放映|第一届上海家庭电影节
详情: 懒汉之家
上海·放映|王胜华纪录片个展
详情: 菖璞艺术空间
上海·分享|MAM 码头计划《十年寻羌》导演高屯子分享会
详情: 艺仓水岸
上海·分享丨神秘之中的漫游者:阅读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详情: 九久读书人
上海·活动&招募|银杏艺术生活节(线下&线上)
详情: 大鱼营造
上海·招募|“握手社区”静安区责任社区规划师
详情: 大鱼营造
北京·招募|2023年歌德学院东亚区“城市漫步”项目
东亚地区歌德学院联合发起“城市漫步”项目。该项目建立在城市行走的艺术实践之上,旨在通过数字技术的可能性,将城市漫步与审美体验或叙事进行链接。除了北京,“城市漫步”还将在德国柏林,东亚地区的首尔、东京、上海、香港等8座城市举办。通过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八座城市的行走体验还将在同一在线平台集体呈现。
详情: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北京·展览|建议以看待树林的方式阅读展览
详情: 魔金石空间
广州·漫步|培育人的广州场所
详情:羊城读书会
广州·分享会丨《灰烬速成》新书对谈、分享会
详情: 飞象界
深圳·工作坊|地球号宇宙飞船桌游工作坊
时间:2022年12月11日 14:00-16:00 19:00-21:00
地点:深圳粤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厂)UABB学堂公共教育空间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东昌路9号
详情: imPACKED Travel
深圳·展览|第八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作品展
详情: 深圳市越众历史影像馆
东莞·展览|此时我刻——刘庆元的艺术实践
详情: 21空间美术馆
杭州·展览|菜地视界:种植、转塘居民和城乡空间
详情: 平行所
成都·展览丨不可思议的行动
详情: 麓湖A4美术馆
秦皇岛·展览|去实体化的美术馆:时代美术馆出版物专题展
详情: 卷宗书店
线上活动推荐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篇
线上论坛|2022中欧乡土遗产论坛
线上论坛|共创·共想,建日筑材主题论坛
详情: 建日筑闻
线上分享会|吕和应×肖峰:历史学家与我们的世界
详情: 光启书局
线上读书会|建筑遗产联合读书会·第三季:“闽粤赣山区”
详情: 建筑遗产学刊
线上研讨会|“院儿——从最大到最小”主题研讨会
详情: 住区杂志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
请发邮件至
dongyl@thepaper.cn
扫码关注我们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张亮亮